湖北农业科学
主办单位:湖北省农业科学院
国际刊号:0439-8114
国内刊号:42-1255/S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121635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中稻高产施肥技术

  目前,中稻以Ⅱ优838、扬两优6号、两优培九、汕优63等生育期长的杂交中稻品种为主,生长发育阶段的气候与早晚稻有明显差异。中稻具有茎秆粗壮、根系发达、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能力强等优点,栽培上要通过合理施肥达到前期早发、中期稳长、后期健壮的目标。现根据中稻的生育特点,将中稻高产施肥关键技术综述如下。

  1秧田合理施肥

  壮秧是中稻高产的基础。中稻要培育主茎叶龄4.5~6.5叶移栽的大苗秧[1]。秧田基肥要施足高效复合肥(含纯氮、五氧化二磷、氧化钾各15%或16%,下同)300 kg/hm2,培育带蘖壮秧。在秧苗1叶1心时追施断奶肥,施用尿素60~75 kg/hm2,秧田3叶1心时施分蘖肥,追施尿素60 kg/hm2左右。根据扯秧时间的早晚,适时施用送嫁肥,施肥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。中稻适宜的送嫁肥施用时间为移栽前3~5 d,为满足秧苗生长的需要,撒施尿素37.5~60.0 kg/hm2。如果送嫁肥施用过迟,移栽时秧苗体内尚未吸收到养分,则送嫁肥未能发挥其作用[2]。如果送嫁肥施用过早,叶片含氮量高,根系深扎,茎叶柔嫩,扯秧容易损伤,不利于移栽。因此,掌握好秧田施肥时机,对秧苗大田移栽后的成活至关重要。

  2大田施足基肥

  移栽前结合大田耕整施足基肥,利于中稻移栽后早发,一般施用高效复合肥500 kg/hm2。移栽后7 d左右,施用分蘖肥,以促进大田低位分蘖的发生。根据地力情况增减施肥量,中等肥力田块撒施尿素112.5 kg/hm2,瘦田和肥田应酌情增减,为高产奠定穗数的基础,早施大田分蘖肥促早发。

  3科学安排大田各生育阶段施肥比例

  中稻生育期长,不能采用一次性全量施肥的方式,否则易使前期群体过大,导致成穗率低、穗小、茎软、结实率低,而且群体荫蔽易造成病虫害流行。因此,中稻施肥要合理运筹,前期“前促”注意适度,适当增加后期施肥量,增施钾肥。

  保证大田肥料施用比例适当,氮、磷、钾为1.0∶0.5∶1.0。氮肥应当分期施用,不宜一次性施入,基蘖肥约占60%,穗粒肥约占40%;钾肥约60%作基肥,约40%作穗肥;磷肥全部作基肥。钾在提高根的活力、增加籽粒重量、延缓叶片老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,糖分和淀粉的形成和运转需要钾肥,拔节后的茎秆伸长期增施钾肥,可以增强植株抵御病虫和灾害能力[3],使其茎秆健壮,促进茎秆纤维素的发育,有效防止倒伏,达到增加粒重的效果。水稻植株体内前期吸入的磷,可从衰老器官向新生器官多次地转移,即磷在水稻生育过程中再利用率很高,因此前期施磷对水稻的生长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极为重要。磷、钾肥的施用要根据其特性和水稻需肥规律进行。在磷、钾肥的施用技术上,应合理安排,以满足中稻各生育阶段生长发育对磷、钾的需要。

  4看苗巧施穗、粒肥

  中稻、单季晚稻,尤其是连作晚稻以及采用“前稳攻中”的早稻(或“稀少平促”法栽培)宜施用穗肥,不仅安全而且施用效果较好[4-5]。产量水平不高时,施用氮肥或配施少量钾肥作为穗肥,可以满足水稻生长需求。随着育种水平不断提高,杂交稻大面积种植,应用逐渐广泛,要达到高产目标,需要进一步增施钾肥。为了发挥中稻壮秆大穗的优势,应将穗肥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2次施用,第1次颖花分化期施促花肥,施尿素37.5 kg/hm2+氯化钾75 kg/hm2,以晒田复水后施入为宜;第2次是保花肥,施尿素约37.5 kg/hm2,于剑叶抽出1/2时施入较好,有利于形成壮秆大穗。见穗期和齐穗期,最好各增施1次磷酸二氢钾作粒肥,用量一般为1.5 kg/hm2,对水750 kg,叶色发黄的应当喷施尿素7.5 kg/hm2,以促进灌浆,提高结实率,增加粒重。

  5参考文献

  [1] 袁隆平。杂交水稻学[M].北京:中国农业出版社,2002.

  [2]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。水稻生产问答[M]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4.

  [3] 尤德敏,邱嘉璋。水稻施肥[M].北京:农业出版社,1984.

  [4] 程式华,李建。现代中国水稻[M].北京:金盾出版社,2007.

  [5] 蒋彭炎。科学种稻新技术[M].北京:金盾出版社,1998.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湖北农业科学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湖北农业科学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